上海市2014年度鄉鎮定向招考大學生“村官”和“三支一扶”高校畢業生職位近日正在公示,引起不少在校大學生關註。新農村建設需要破解人才困境,然而,據大學生“村官”網調查,一些地區的大學生“村官”流失率高達七成。記者在上海一些郊縣採訪時瞭解到,不少大學生“心思活”“不踏實”“找跳板”“不懂三農”,無法在基層扎根。
  不過,在浦東老港鎮工作的大學生們卻似乎例外,自2006年首批“三支一扶”大學生報到,7年來已有約60名應屆畢業生來到老港,迄今只流失2人。他們有的人是來了就不肯走,有的人走了還要回來, 因為這裡“有前途、有溫暖”。
  初到鄉村有落差
  為改變“有知識的考出了農村,有頭腦的跳出了農村,有體力的蹦出了農村”帶來的三農人才匱乏局面,上海從2006年開始招募應屆高校畢業生到鄉鎮工作,形式包括大學生“村官”、三支一扶、區級和鎮級有志青年項目三類。前兩類中,相當一部分是新上海人,有志青年則是各區縣和村鎮的本土大學生。
  缺乏實踐經驗的大學生,從城市來到鄉村,最初總會有落差,這種落差,既體現在大學生自己的心理上,也體現在村民對大學生的態度上。
  2006年首批來到老港的三支一扶大學生小宋,對這兩種落差都深有體會。雖然小宋來自山東農村,但在市區的大學讀了四年書,來老港鎮報到那天,他也驟然失落——小宋至今記得,車輛一路向東,路越來越窄,樓越來越矮,城市的印記越來越少,都市霓虹被蛙鳴稻田取代。第一個周末,他在村子里散步,老農看見T恤上寫的三支一扶字樣,熱情招呼“你是市裡來的大學生?”然而,因為一個不會說普通話、一個不會說南匯話,小宋後來長期無法與上年紀的村民交流。有一個老大爺來村委會打聽青苗補貼,看到辦公室里只有小宋,掉頭就走。有時回到市區與老同學聚會,他明顯感到聊天不在一個頻道上,同齡人談美食、時尚,而他整天打交道的則是河道疏浚、青苗補貼,月收入只有2000餘元。家鄉的父母勸他,待在老港還不如回老家。
  建立了“留人”機制
  為了幫助這些80後大學生扎根,老港鎮建立了一套培養青年後備人才的機制。
  首先,安排他們與鎮里的後備幹部一起參加培訓,到各部門輪崗,安排鎮班子領導擔任他們的“夢想導師”,幫助他們快速進入角色。
  同時,考慮到年輕人、特別是新上海人要買房成家的壓力,老港鎮在三年服務期滿後,通過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定向招考等形式,“給位子,騰位子,加位子”,提拔有能力的年輕人在村居委和鎮屬單位里走上重要崗位,為他們創造發展空間,職業前景和收入曲線雙雙上揚。
  與老港共同成長
  鎮傳媒辦的小楊是老港本地人,在鎮里工作幾年後,考進浦東一家事業單位。可離開老港一年後,她又回來了。說起原因,她說:“那家單位工作很清閑,但氛圍沒有老港好。”團委書記小呂介紹說,一個女大學生考三支一扶來到老港,男朋友在其他郊縣,在鎮領導關心下,他也來到老港一家事業單位工作,如今兩人已經結婚,安心做起老港人。最初不適應鄉村生活的小宋,也漸漸發生了變化,如今他更願意節假日待在老港,與村民打成一片,不僅能聽會說南匯話,還娶了老港姑娘,在老港“挖了個坑,深深扎根”。
  感情留人,事業留人,一批批大學生“村官”、三支一扶、有志青年在服務期滿後,繼續留在老港,與老港共同成長。小宋說:“來到老港七年,不僅沒有七年之癢,反而更加證明瞭當初選擇的正確。”
  本報記者 孫雲  (原標題:事業和感情留住大學生“村官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v38hvpif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